一:

  1.党建引领。社区党委主导治理,推动民生建设。

  2.共商共议。搭建居民议事平台,联合各类组织,开展议事活动。

  3.群众调节。组织社区群众,参与纠纷和矛盾等处理。

  4.法治护航。有效构建多维化法律服务体系,打造法治环境,宣扬法治文化。

  5.以民为本。根据群众需求,引入社会力量提高管理和服务的针对性、自主性和多元性。

二:

关于开展“工业上楼”的调研提纲

  调研背景:为实现“工业立市、制造强市”目标,深圳市遵循现代产业园区建设要求,整合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区力量,确保连续5年每年提供不少于2000万平方米“高品质、低成本、定制化”厂房空间的工作目标,为全市制造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调研目的:深入了解“工业上楼”新型产业空间模式。

  调研对象:政府有关部门、相关企业及工业园区、专家学者。

  调研方法:问卷调查、实地走访、深入访谈。

  调研内容:一、基本情况。了解项目建设资金来源、土地政策、供给渠道及企业用房成本;了解企业“上楼”建设标准、项目规模、空间设计、运营实施等情况。二、实施效果。了解工业空间提升率、入驻企业增长数量、产值提升率、片区改造情况、流水线完备程度、厂房空间设施情况。三、发展方向。了解“工业上楼”适宜的工业类型及基本配套要求,结合专家意见帮助企业进行规划,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形成推广方案。

三: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圳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当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改革开放的探路者和新时代的示范区,深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具有重要的使命责任和明确的目标定位,需要以强烈历史自觉在新征程上奋勇前行,在南海之滨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发挥党建优势,推进法治创新。党建强则发展强,发挥党的领导优势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坚强的组织保证。深圳先行先试,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成立全国首个无人机产业链党委,实现组织链、服务链、产业链的协同升级,将党建实效转化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动力。在社会治理方面,深圳把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延伸到最末端,依托基层党组织,推进社会多元主体共治。同时充分发挥先行立法优势,频饮“头啖汤”,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完善社区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为经济发展和社区治理描绘鲜明的法治底色。

  深化改革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深圳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努力为全国制度建设作出重要示范,为产业发展和创新资源集聚提供制度保障。一方面,以开放的人才政策和环境吸引一批科学大师和顶尖创新人才,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持续增加研发投入,打造创新平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高速高质发展。前海累计75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制度创新指数位居全国自贸区第一。深圳坚持以创新带动产业和经济发展,跑出了深圳加速度、干出了深圳高质量。

  完善政务服务,保障民生福祉。从幼有所教到病有所养,从前沿城市设计到推进文化发展……深圳始终坚持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以便企利民为导向,推进政务服务模式创新,变“最后一公里”为“最好一公里”。民生一子落,发展满盘活。深圳将民生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不断攀登物质文明高峰的同时,也在不断刷新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图景正在深圳缓缓展开。

  加强生态治理,促进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一环,深圳在发展道路上坚持新发展理念,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如今高楼大厦与草青花红交相辉映,钢筋水泥与鸟语虫鸣和谐共生,共同织就深圳“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的头衔,更为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书写了一份深圳答卷,为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提供了深圳示范。

  坚持共享理念,加大开放力度。四十年栉风沐雨,四十年风华正茂。深圳牢记改革开放的任务和要求,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压实帮扶责任,加大人才投入,推动产业和消费帮扶,让更多群众共享发展红利。同时,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新格局下,深圳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鹏友”遍布世界,让中国式现代化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

  击鼓催征再出发,奋楫扬帆新征程。深圳坚定扛起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赋予的新时代历史使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走在前列、勇当尖兵,把党的二十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在深圳变为美好现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圳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