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做好顶层设计。编制详细规划,成立领导部门,打破碎片化治理现状,确立区域内一体化治理的思路。

2.统筹项目资金。整合国家地方财政资金,联合银行成立生态基金,引入社会资本,加快推进速度。

 3.推进综合治理。布局统一实施各类生态建设治理工程;采用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三同治模式;统一设置考核标准,明确后续管护任务。

4.发展生态产业。盘活矿区遗存,发展生态+”模式,推动工业、光伏产业、农业、旅游业等产业发展,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

 5.加强日常管护。设置护林员、保洁员等环保工作岗位,监督、制止破坏生态行为,保持环境整洁卫生。

二:

关于治理Z市城市交通拥堵的实施方案提纲

 背景:我市人口规模庞大,道路拥挤、车辆拥堵、交通秩序混乱等现象长期存在,群众反映较为强烈。为有效解决城市拥堵问题,政府研究室开展专题调研,提出治理方案如下:

 实施方案:一、建立联合机制。推动规划、交通、住建、城管等部门多方协调配合,对于涉及道路交通的建设规划,集体决策,统筹考虑,形成最佳组合效应。

 二、增设配套设施。在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增加人和非机动车的行停设施;综合考虑城市车位缺口总量,以及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的车位需求,建设停车场,并为后续发展预留空间;增设红绿灯,确保所有路口全覆盖。

三、完善道路规划。明确道路功能,重新梳理路网结构,完善相关交通设施;统筹当下及未来地下空间建设需求,编制详细规划,避免重复施工;排查违规建设、擅改规划、乱开路口等行为,责令严格按照规划整改落实。

四、治理违规行为。开展集中整顿,按规定严肃处理交通违规、违法建设、挖掘、占道等各类违规行为,同时普及安装监控设备,长效监管;畅通举报渠道,鼓励群众监督反馈各类违规行为;开展法治宣传,树立安全、法治意识。

 五、优化公交服务。全面评估现有公共出行需求,在此基础上,增加公交数量,增设公交路线,扩大公交线网覆盖范围;淘汰老旧车辆,加强日常养护,维持良好车况,提升市民乘坐体验。

三:

执棋者,不偏执一子

——治事的全局观

清代学者钱泳在《履园丛话》中曾提及大凡治事,必需通观全局,习总书记也曾强调要善于观大势、谋大局,这都在传递一种治事的全局观。所谓治事的全局观,既包括推进事物各要素协同发展的视野,也包括不执迷于表象、窥探本源的通透,还包括敬畏变量、不盲目不武断的审慎。在我们国家、社会的治理进程中,任何重大决策背后,无处不体现着这种大局观,它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学习、借鉴。

治事的全局观,体现在统筹推进重大工作事项的进程中,明确唯有保证各部分、各环节的质量并协同发挥作用,才能发挥出最大功能,推动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就像我们所熟知的木桶原理,若干木板构成的木桶,其盛水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而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板。又如在民生服务提供中,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诸多领域的服务质量和数量,都与民生福祉水平息息相关,如若某一方面的服务不能够满足当下的迫切需求,那么群众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便会大打折扣,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的发展目标便只能是空中楼阁

治事的全局观,体现在要认识到世上几乎不存在单纯问题,从而不将思维局限于表象之上,而是要勇于、长于窥探背后的本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俗语有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启示我们如若不对症下药,只医治疼痛的部位,不追究病根,疾病便无法痊愈。正如当下城市交通治理中,道路蜘蛛网”“僵尸车等问题仅仅是城市病的表征,其本质是因为城市的规划没有跟上扩张的步伐,因此政府在治理过程中应该将提升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作为核心发力点,才能根治交通拥堵。可见,想要在治事中达到见微知著,一叶知秋的境界,化解核心矛盾,就必须对表象深入挖掘和分析,追本溯源,理解事物表象之下的本质。

治事的全局观,还体现在要认识复杂的事物是内部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各个部分、环节会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唯有谨慎推演、敬畏变量,才能避免结果失控。气象学家提出的蝴蝶效应告诉我们,一只南美洲热带雨林中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便可能引起大洋彼岸的一场龙卷风。例如在由狼、羊、植被等各个物种构成的草原生态系统中,如果牧民只认为狼群会危害其财产安全,对狼群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视而不见,过度猎杀狼群,那么必然会致使羊群过量,侵蚀草原植被,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损失。因此,只有把握系统中各个环节间的联系,才能避免陷入片面分析、主观判断等误区,维持复杂系统的平衡,推动长远发展。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治事观全局,既要统筹兼顾,通力协作,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还需把握联系,平衡各方。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不断发展,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